中国突发新一波疫情,超3000人感染、无特效药!新加坡也曾暴发过…

新冠疫情之后,全球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病毒接二连三地冲击人类防线。

先是猴痘疫情升级,接着霍乱卷土重来;这边H5N1禽流感突破物种屏障,那边登革热又大规模爆发...真是按倒葫芦起了瓢。

本以为2025年能喘口气,谁知新一波疫情又来势汹汹,瞬间刷屏朋友圈!

中国广东已出现3000多起确诊病例,患者普遍出现高烧不退、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世卫组织都发出警告:该病毒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本土传播…

广东爆发新病毒疫情

累计确诊超3000起,周增2456例

在中国广东佛山,一个名字极为拗口的“基孔肯雅热”急性传染病毒,正在肆虐传播!

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7月23日(昨天)下午的最新通报,从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累计确诊病例3195起!

情况最为严重的顺德区,短短一周时间,确诊病例就从478例激增至2934例,单日新增高达463例!

国家疾控局和广东省卫健委日前都派出了专家组到佛山市指导和参与疫情防控。

这些患者均已被设为定点收治机构的53家医院收治,所有的病床都加装了蚊帐。对于一些疑似患者,也在开展核酸检测。

疫情已外溢至省外

中国澳门、北京均发现确诊病例

更让人担心的是,基孔肯雅热疫情不仅扩散至佛山市其他区,还外溢至省外!

中国澳门近日就发现一例确诊患者,调查其行动轨迹发现,该患者曾于7月8日-17日前往佛山顺德区探亲!

17日当天出现发热、头痛及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后返回中国澳门,并于第二天确诊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

7月2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

被蚊虫叮咬或疫区旅居者

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

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突然爆发,还引起了国家卫健委的关注。

7月23日(昨天),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

个人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的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

段蕾蕾还说,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开展灭蚊行动,降低密度。

世卫发警报呼吁各国严防疫情

目前已在119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约550万人面临病毒感染风险

日前,世卫组织也就基孔肯雅热病毒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爆发。

7月2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透露: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

今年以来,法国在印度洋的属地留尼汪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在印度以及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也出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此外,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近日报告输入性病例,并发现本土传播病例。

阿尔瓦雷斯还表示,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在大多数热带国家存在。

曾经或当前存在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国家/地区 图源:世卫

如此看来,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各国,也存在着很大的传播风险。

病毒感染症状曝光

高烧、关节痛、皮疹…

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3-7天内就会发作,症状来势汹汹:

1. 高烧不退

患者的体温就像坐火箭一样,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持续高烧不退。

2. 关节疼痛

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这些地方疼得厉害,部分患者可能会疼上好几天或好几个月。

3. 皮疹

发病2-5天后,身上、四肢甚至手心脚底都会冒出皮疹,一般几天就会消退。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还出现头痛欲裂、恶心呕吐、肌肉酸疼、眼睛充血等症状。

它如同骨痛热的“双胞胎兄弟”

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更快、关节更痛

在新加坡的朋友们看到这些情况,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没错,这个听起来很拗口的“基孔肯雅热”,简直就是骨痛热的“双胞胎亲兄弟”!

两者都是通过伊蚊传播,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非常容易混淆。

相比之下,基孔肯雅热病毒潜伏期短,易通过伊蚊扩散,传播速度更快,小关节剧痛,而且有可能长期疼痛,重症风险较低。

基孔肯雅热感染初期症状和感冒类似,但如果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皮疹和关节疼痛,应及时就医。

基孔肯雅热病毒“痛到弯腰”

无特效药、无疫苗、身体痛苦极大!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南亚及美洲热带地区流行。

其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Kungunyala”,意为“弯腰屈背”,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弯曲肢体行走而得名。

如何传播:

它属于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给人,也就是“患者→伊蚊→其他人”。而人和人接触(如握手、拥抱、飞沫等)不会传播。

这两种蚊子,同时也是传播骨痛热的帮凶!

是否有药:

目前该病毒并无特效药,就连针对性的疫苗都没有!

当下的治疗方式仅限于缓解症状、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热、缓解疼痛的药物,情况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尽管基孔肯雅热病毒的致死率低于登革热,但它造成的身体痛苦极大,部分患者甚至会持续数月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危险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预防。

如何避免:

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防护方式,和骨痛热差不多,主要就是——防蚊!防蚊!防蚊!

1. 个人防护

· 户外活动时,穿好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 避免在树荫、草丛或其他蚊虫习惯栖息的阴暗潮湿处逗留过久。

· 早晚出门、户外活动时,涂抹驱蚊液

2. 家庭防护

· 家中装好纱窗、纱门、蚊帐,减少蚊虫进入室内的机会。

· 及时定期清理家里家中的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 在蚊虫高发区,可喷洒环保型杀虫剂

新加坡恐面临“双重夹击”

基孔肯雅热+骨痛热或齐齐来袭

每年的7、8月份,都是新加坡骨痛热疫情的高发期,这次大家可能要面临的,是“基孔肯雅热+骨痛热”的双重夹击!

就目前而言,新加坡暂未发现基孔肯雅热确诊患者,骨痛热病例也保持在低位。

图源:新加坡环境局官网

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爆发和流行。

2006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基孔肯雅热爆发疫情;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热疫情。

自2010年以来,中国也曾报告来自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多个地区的输入病例,并在广东等地发生传播。

新加坡为应对新一波疫情

制定新框架取代10年前的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大流行病威胁,新加坡传染病管理局近日宣布:将制定一个新的新加坡大流行病防范和应对框架,来取代2014年的《流感及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疫情准备与应对计划》。

一旦新一波疫情来临,新加坡就能按照新框架的要求,灵活调整资源和应对措施,确保更快更有效地保障人们的安全。

传染病管理局将同卫生部携手落实新框架,与来自安全、经济、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

对于个人而言,新加坡当局建议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履行社会责任:及时接种最新疫苗、关注健康警示信息,并在身体不适时自觉居家休养。

图源:传染病管理局

基孔肯雅热疫情来势汹汹,大家出行务必提高警惕!

这个“隐形杀手”正通过身边的伊蚊传播,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想象一下:40℃高烧不退、关节痛到夜不能寐、全身起满皮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通心粉们,你还知道哪些驱蚊妙招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