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国同宗同祖,却不同心?!国务资政李显龙最新回应信息量超大…
说起新加坡,不少中国人会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那里大多数人与中国“同文、同种、同宗、同祖”,似乎是“自家人”。
但现实,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前段时间,李显龙接受日本天皇授勋的场面,在网上掀起不小的波澜。【详情请点击:双手压裤线、立正挨训姿态…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获日本天皇绶章!网友怒批:勿忘历史】
而最近,李显龙在新加坡国大的一段讲话,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明确表示:
“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恰好比较多。”
这话一出,很多中国网友懵了: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华人,为什么不认?这算不算忘本?
同文同种、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最新回应
9月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场高层论坛对话中,国务资政李显龙直面了一个很多中国人一直没想通的问题:
为什么新加坡75%都是华人,却经常不‘站队’中国?不跟我们想法、立场一致?
甚至到现在,还是会有一些中国人问他:“(咱们)同文同种、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
李显龙的回应,非常直接:
“新加坡不是华人的孤岛,也不是马来人或印度人的国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新加坡人的国家。这一点,至关重要。”
他还补充道:新中两国之间不是所有事都能达成一致。有时候我们能合作,有时候也会有分歧——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国家利益。
“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成为新加坡人,就不能拥有新加坡身份。”
新加坡从立国之初
就坚定立场:不是华人国家!
李显龙在论坛上,还分享了一段往事:
1975年,新加坡首任外长拉惹勒南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就反复向中方强调:
“我们不是一个华人国家——我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只是恰好华人占多数。因此我们想成为你们的朋友,但请记住,我们是一个不同的国家。”
这不是客气话,而是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定下的立场。
李显龙还引用了一组最新调查数据:在约4000新加坡人参与的身份认同调研中,超过三分之一(35.9%)的人认为“国籍”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标签,而选择“种族”和“宗教”的,分别只占16.3%和16.1%。
这正像很多网友点出的那样:就像我们不能说“中国只是汉族的国家”,新加坡也从来不只是华人的国家。
李显龙:
我们与中国的华人不同
我们已经成为新加坡人
这并非李显龙第一次强调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了。
去年在一次种族和谐论坛上,他就分享过一段经历:
他曾向一位外国领导人解释:我们是新加坡人,我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我们有新加坡华人,但他们不同于中国的华人;我们有新加坡马来人,也不同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印度裔也是如此。我们已经成为了新加坡人。
结果对方完全没听懂,甚至还反问翻译:“中国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显龙说,这件事恰恰说明——新加坡人对自己的身份非常清晰,而外人却未必理解。正是这种“我们是谁”的共识,让新加坡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正因为这种独特性,新移民需要主动适应,而社会也应当努力帮助他们融入——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新加坡人”这份共同的认同。
李显龙曾多次强调:
请牢记,我们首先是新加坡人!
2024年6月,卸任新加坡总理一个月的李显龙,在出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宗乡会馆的晚宴时,再次郑重强调:
虽然新加坡华人和其他各地的华人是同个种族,也有人常说“大家都是龙的传人”,但我们必须牢记——我们首先,是新加坡人。
他指出,每一位新加坡国民,都应当把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还特别提到,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却始终坚持多元种族、多元宗教,人人平等共处的社会。
正如他过去一再重申的:
“新加坡不是马来人的国家,不是华人的国家,也不是印度人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多元国家,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扎根,不分语言、文化、宗教。”
一句“落叶生根,而非落叶归根”,道尽了新加坡华人对这片土地的认同与归属。
打造“新加坡人的新加坡”
源于国父李光耀的惨痛教训
新加坡之所以打造多元种族国家,甚至能成为“新加坡人的新加坡”,背后是李光耀一段极为痛彻的教训。
当年,新加坡之所以被“踢出”马来西亚,根源就在于根本理念的冲突:
马来西亚坚持“马来人至上”,要建立“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新加坡主张“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追求种族平等。
谈不拢,就只能分家。
这次经历让李光耀深刻意识到:新加坡要求存,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国家,而不是为华人单一族群代言。
所以建国之后,新加坡做了一系列“去中国化”的举措,核心目标就一个:把占人口多数的华人,先变成“新加坡人”。
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写得很清楚:他必须向周边国家证明——新加坡绝不会做“中国的特洛伊木马”。为此,新加坡甚至拖到1990年,才与中国建交,成为东盟里最后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
李光耀还做了一项关键决策:将英语定为第一语言,而不是华人母语——中文。正如他强调的:双语政策根本目的,是“先让新加坡人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其次才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就这样,一步步地,“新加坡人”这个全新身份被塑造出来!
国父李光耀:
新加坡虽以华人为主,但不会“回归祖国”
早在建国初期,李光耀就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
“我不是中国人,就如肯尼迪总统不是个爱尔兰人。慢慢地,世人会知道,新加坡姓李、高、王、杨、林的人们,外表上是中国人,说着华文,然而却与中国人不同。我们有中国人的血统,我们不否认这点;但重要的是,我们以新加坡的立场思考,关心新加坡的权益,而不是以中国人的立场,为中国人的权益着想。”
直到晚年,他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核心立场:新加坡虽以华人为主,但不会“回归祖国”。
在《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李光耀清晰界定:新加坡是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但不是中国人的国家。这两者,有根本区别。
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是大陆大国,新加坡却是夹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小岛国,地缘政治环境不同。周边国家对华人存有戒心,若新加坡表现得过分亲近中国,容易被视为威胁。
因此,新加坡必须始终保持中立,不选边站队。
新加坡华人:
我们是新加坡人,不是华侨
对新加坡人来说——无论华裔、马来裔还是印度裔,身份认同非常明确: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种族或宗教。
这是新加坡几十年努力构建的国家认同,也是一代代移民扎根后的自然结果。
李显龙曾直言,200年前,祖辈们从中国来到南洋,那时候他们还是中国人,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二战结束后,海外的华人,虽然人在海外,但是心却在中国,最后,他们决定留在新加坡。
这里的华人虽然保留文化传统,但更认可“新加坡人”这个身份。从思维习惯、语言使用到自我认同,他们已不再是“中国人”。
新加坡华人十分清楚他们是新加坡公民也是新加坡华人,不是“华侨”。
就像TikTok总裁周受资在美国听证会上清晰表明的那样:我是新加坡人。
这句话,代表了一整个国家的身份共识。
新加坡
多元种族国家的典范
如果要用一句话定义新加坡,那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种族国家!
· 人口构成一目了然:
华族(74%)、马来族(13%)、印度族(9%)、其他族群(约4%)
·语言政策也很“新加坡”:
四大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国语是马来语,通用语却是英语,既尊重历史,也照顾现实。
·住房政策用心良苦:
政府通过组屋分配制度,硬性确保每个社区都实现种族融合,避免出现“种族聚居区”。
·节日安排更是“全都要”:
春节、开斋节、屠妖节……一个不落,全部放假!真正做到文化共存、节日共享。
新加坡努力维持的,正是种族之间的平衡与公平。
“多元种族”不仅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智慧——是必须,也是无奈,才让这个小红点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从文化血缘看,新中两国同宗同源,始终有着“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从治理层面看,两国也都是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更增添了一份理解与共鸣。
这种深植于血脉与文化的纽带,为两国关系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地基。尽管两国隔海相望,却始终心意相通。
自新加坡建国以来,新中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发展的主流,互利合作、互相成就、共同成长。我们相信,在未来岁月中,新中将继续携手同行,一起推动区域的和平与发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通心粉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请先 后发表评论~